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贝叶若图遮得眼,须知净地亦迷人——浅谈生命科学“去神秘化”的必要性(二)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苏杭

(接上文)

2.神秘化的目的及后果

(1)政治目的

历史上,借神秘化(尤其是宗教)之名的大规模活动,目的都不单纯,多数带有政治目的。对于这些事件, 历史、学界自有评价。笔者个人认为,这些起义原因诸多,本无可厚非, 但借神秘化或宗教之名来哄骗、 诱导民众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想要改朝换代,牺牲成千上万民众的利益, 通成社会动荡、人民生活更悲修的事件就应该否定。历代圣贤都是为生民立命、造福于民,而不是祸害民众。上述起义基本也都失败了。试想,一个目的并不单纯为公为民的组织若成功掌权,对国家,社会的危害会很大,何祝很多人本身就为祸甚众。以太平天国起义来说,有人评价其正义性,但翻看各类专著,起义者及利益中心者本身的无耻行径比起当时社会更有过之而无及,如何让人相信这样的起义能真正造福于民。

巫术也是如此,巫术本为沟通天人之隔、代天行事,但若施术者有野心,会造成政教合一,以个人意志代替 “天心”,从而带来不良影响。

(2)经济目的

规模较小的机构或个人,通常更多以赚钱为主,比如八九十年代的气功大师们,热衷名利。现在的很多灵性培训机构也是如此。

(3)其他目的

社会上流行的国学、传统文化、心理、身心灵培训,它们中不排除真有成就者本着造福社会之心在讲学,但事实上太多机构是在借机谋利,更有甚者有“精神妄想症”,把自己打造成“救世主”,来“拯救”世人。一个人若本身没有证悟生命实相,即使动机可能不坏,但因为能力和见地、智慧不足,对社会也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政府规范宗教、培训机构的意义

综上可见,生命科学一旦被神秘化,弊端会越来越多。历史上大部分人对真相一无所知, 这里的真相包括生命实相,也包括所参与的事件,以至于很多人真认为自己是在为社会服务,在为“神”服务。

评价是否是真正的生命学成者宗教的标准很简单:凡不是发心为大众,不是立志真正造福社会和人民,其结果未真正对大众有益的都是假的,无论其吹嘘得多么神秘、神圣。政府这些年也采取了很多规范措施,严厉打击诸多邪教组织。例如:广泛宣传其危害;曝光不法灵性机构,揭露其敛财目的;建立活佛认证查询系统,让假的无处遁形(如网上曾流传“朝阳区有30万散养仁波切”“北京佛寺五分之四不属僧人”等)。历史上,儒家坚决反对使用神通,即使是佛家的诸多大成就者也公开反对滥用神通。神秘化的目的只能是激发人探索未知的兴趣,而不能是作为骗人的工具。神秘化之所以被利用就在于大众本身对某些真相并不了解,容易被这些神秘化的东西吸引,不是以智慧见地而是以有无神通为标准判定得道与否。

宗教界及宗教人士大可不必担心去神秘化(也包括去宗教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真正的宗教,能够给人带来心灵的慰藉,引人向善、向爱,并非为骗钱害人。宗教在某些方面有其不可替代性,去神秘化是让大众更加理性,能够真正了解宗教的教义和价值,而不是盲目与迷信。反而是真正规范了以后的宗教,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倒是那些借神秘化、宗教化招摇撞骗之人该担心自己以后的出路,要么真心皈依,要么趁早改行。

(四)去神秘化后我们做什么

去神秘化之后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我们要通晓其原理和方法,明白生命科学的意义及愿景,做到理明法透,不被任何神秘事物所迷感,不去看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有多“神”,而是看其人的智慧是否圆融、见地是否透彻、愿力是否广大、品行是否无私、践履是否真切、为大众谋福祉能否确实有效。如此才能更好地从生命科学中受益,才能够让生命科学更有效地服务于众。

三、潘麟先生去神秘化的几点表现

这里以潘麟先生为例来谈一下他如何传道授业解感, 如何让生命科学去除神秘化。《史记•孔子世家》谓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凡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夫子“赞易、序书、删诗、定礼、正乐、作春秋”,才真正成为六经;密宗那若巴大师将印度数千年来各大瑜伽修行方法和有着“八万四千法门”之称的佛教修行方法归纳和提炼为“八根本成就法”(简称为“般若八法”)。这些举措对生命内涵的探索、修证、推进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相信,先生总结提炼东方文明精华也会给现代社会带来一股新的风潮。下面所列并非全是先生独创,但他继承历代圣贤学说,融汇贯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功莫大焉。笔者试列几点以供参考。

(一)以般若统摄一切,从本体论上阐明生命实相

人类的终极追求就是生与死之义——生从何来, 死向何去。 先生细研儒道佛等各家观点,高屋建瓴地点明般若是本体,生发其他一切客体,且在各家有不同称谓,精准地总结和概括了东方各流派及宗教核心观,使看似毫无关联的各家修行最终能统到这一点上来。 其妙在于:

1.有利于初学者从本质上了解东方文化的本源及目的

路径不同但本质无异,以“般若”来统摄、涵盖一切(包括西方宗教里的“上帝”也指的是般若),点明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融入般若(或上帝)。这样就能够将所有的理论统一到一个核心(般若),有利于弥合历史上不同宗教、流派间观念分歧、纷争,纠正了大众对各家思想认识的误区。

2.有利于防止初学者陷入名词概念之中

有人认为佛教体系庞大、理论完善,先生省略很多,未讲清楚不同层次关系。正因佛教理论太多,初学者很难将这些知识、概念完全理解清楚:仅“般若”一词,佛道儒家就有几十种称谓,若不解其意,头脑会陷入名词概念之中。再如菩萨从发心至成佛要经历52个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还有四禅八定之不同等等,对于初学者而言,学太多概念无益,往往因理解不彻,纠缠其中而“死于句下”。(未完待续)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