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高扬生命之爱 体味生命之美——论生命儒学的现实意义(四)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研究员 儒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云超

三、生命关怀与生命之度

领悟了生命的生生之美和时中之美以及德性之美后,寻孔颜乐处才具体有了措手处,简言之这一措手之处在于情感之合度,或者说在于对个体欲望和情感的节制与引导。

体悟生生之美,对生命存有敬畏、关怀和欣赏,使得人的生命形态有底线、有温情、有格调;体悟时中之美,随时而处中,使得人的生存方式有技巧、有应变、有谋略。两者的结合会带我们走向既生机勃勃又平安喜乐的美好世界,也就是“和”的世界,“乐”的世界。“乐”不是狂喜狂欢,而是心境之从容,为人之合度,处事之优雅,乃至物我之浑然一体。中国人讲一个君子“温润如玉”,待人接物令人“如沐春风”,就是因为君子人格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乐感”。

从理论上来讲,“合度”“分寸”的把握对于基于理性分析的西方文化而言是件挠头的事情,但是对于儒家文化而言则只需要自然而然真情流露而已。这种区别对于当前生态哲学的发展走向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当前西方生态主义者存在众多分歧,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歧在于,如何划定生态保护的范围?也就是说,哪些物种或领域是当前需要保护的?极端者主张放弃一切干涉、破坏生态系统的技术、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温和者主张区分不同物种和领域对于人类的利益相关性,以此确定保护的“力度”或“分寸”。实际上这正是一个怎样“合度”的问题。“合度”的问题固然与技术或理性相关,但最终属于情感和审美范围,所以单纯用知识理性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因为理性的偏执和科学的盲区,我们无法确切判定某个物种或领域现在、将来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类生存。而对儒家思想而言,如果真正领悟到生命之美和时中之美,自然对万物心存敬畏与关怀。儒家生命哲学作为一种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生存,人类生存的价值高于一切;另一方面要培养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态度,对禽兽及一切生命要有真实的生命关怀。只要具有这种真实的生命关怀,在具体实践层面自然会有决断有办法,“度”的问题只属于生命情怀的发用层面,“仁爱”才是根本。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的生态哲学大致分为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两类。人类中心论的生态哲学认为人永远无法跳出自己看世界,因此以人类自身利益作为衡量非我之物存在价值之标准是不可避免的。人类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会主动调整行为方式,人类应该坚信自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非人类中心论则认为人类并不天然尊贵于其他物种,非我之物具有独立于人的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乃是天赋权利。儒家思想与二者都不相同。儒家思想首先承认人的尊贵,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人是天地之间“得其秀而最灵”者,这一点与非人类中心论不同。儒家虽然说人是万物中最为灵秀的存在,但同时也并不藐视和漠视其他的存在,而是主张“民胞物与”,主张像对待自己的同胞一样对待万物。这其实就是在强调人与万物的平等。这又与人类中心论不同。儒家对人的主体性的凸显有特定目的,一是反对神权,反对专制,挺立起人自身的能动性;二是提倡刚健奋勉,健行不息的精神。而且儒家对人的能动性的肯定、对刚健自强精神的宣扬,不是要人去战天斗地、宰割自然,而是效法自然生生不息的仁德,为社会的秩序、为自然的秩序、为宇宙的秩序尽一份绵薄之力。蒙培元先生说:“孟子一方面提倡’人禽之辨’,另方面却又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呢?不是的。原来‘人禽之辨’只是为了树立人的道德主体性,使人自觉其‘仁性’,而‘仁性’的实现则不但要‘仁民’,而且要‘爱物’。只有这样,‘仁’的意义才是完整的。”⑥ 因为具有真实的生命关怀,儒家之君子才可以由亲亲走向仁民,从仁民走向爱物,从而实现万物一体、天下归仁的审美境界。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