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西湖水文化初探(三)

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图书馆学会  周未隼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情报室

隋初,县治设在凤凰山麓柳浦的钱唐县被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江南运河的开凿,使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使杭州成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成为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此至种种促使杭州一跃而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当时杭州“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但城区处于山川之间,土地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只有向西湖以东的今城区扩展才能促使杭州城获得进一步地发展。而当时今城区平陆,地势低洼,是由海潮冲积淤沙而成,为时不久,大部分还是咸卤之地,河水和井水都是咸水,味苦恶,这就使得从东汉时期起建立在这里的居民聚落十分零落、不得不紧靠西湖,依赖西湖来解决用水,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重的困难。东汉水井的开凿表明已出现零星的西湖水事活动。随着商业发展,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唐代初期,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愈来愈迫切需要解决给水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引用西湖水的水事活动中,已总结出一些有益的方法,这就是“穴平地以为凹池,取诸西湖而注之,此使然之井也。”它先是沿西湖分置水闸,然后靠水闸掘地为沟,通向各处居民点,再用暗管(先是果用瓦筒、后来用竹管,并盛在石槽)作为涵洞,埋入沟内,象现在的自来水管似的,引湖水为井水,极便民饮。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3~779年)李泌任杭州刺史,认为要开发杭州一定要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决定引西湖水入城,在人口较集中的地方开凿水井,他派人从酒金门到钱塘门一带开凿了六井,引西湖水以供民用,成为杭州长期给水的源泉。这六井是相国井;、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和小方井,皆位于今杭州城的西部靠近西湖一带的浣纱路以西。湖水自暗管引入城中,注入人工修砌的六个大小不等的地下蓄水池,民赖其汲。久之就形成了反映杭州经济生活特点的民谚:“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这次水事活动是一次有据可查的活动。由于西湖的湖水来源于环湖诸山的集水,也有湖下的泉水,水量和水质都能满足需要,成为城市发展的保证,此后湖与城互相依存,成为不可分割的部分,正如宋代苏轼所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凯复为人乎?!”,“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后尽为葑田,则举城皆食咸苦,其势必自耗散。”因此,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和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遏了西湖沿泽化的过程。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