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西湖水文化初探(十一)

来源:西湖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杭州市图书馆学会  周未隼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情报室

随着西湖水利的开发,风景建设也日益发展。吴越南宋两次建都杭州,使西湖风景建设达到高峰和完善。仅以湖区建寺庙为例,唐以前总共只建九处,唐代则建了十六处,五代时激增到八十七处,北宋四十九处,南宋达七十六处,元明清三代才有三十一处,据《梦梁录》载:临安城内有寺院57,城郊有尼寺31,府属大小梵宫,自灵隐、净寺以下共358,还有都城内外庵舍 13座。南宋还崇尚道教,在朝百余年间就兴建扩建官观32座。真是“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众多的楼台、桥路、园圃、护岸。亭榭和寺院等与山水溶合在一起形成了妩媚多姿的西湖风光。著名的风景点“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院风荷”、“南屏晓钟”、“三潭印月”和“雷锋夕照”都是在五代和两宋时形成,与前代已有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以及自然景色“双峰插云”构成了著名西湖十景。

位列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就是苏轼整治西湖的产物,他考虑到“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故将挖出来的葑草、淤泥,纵贯湖面堆筑一道长堤,上建六桥九亭、夹植花柳,六桥自南而北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清康熙南巡时,曾有诗云:“长堤十里跨湖波,官柳青青覆软莎。漫道只为游赏地,悬知布政在民和。”诗序说“宋臣苏轼开河溉田。筑堤潴水,杭民利之……”

苏轼创造的经济为后世经常采用。南宋淳神七年(公元1247 年)京尹赵与篇奉沼开浚,用淤泥自东浦桥向西至九里松曲院埠(约今洪春桥)筑堤二百五十丈,宽二十五丈,以通灵隐、天竺,名小新堤,后世称赵公堤,堤中建四面堂及三座亭子,夹岸种植花柳。赵公堤在明初已湮废无迹。清代陈文述怀赵公堤诗:“东浦桥西路更西,小新堤是赵公堤。柳条带露沈莺羽,芳草和烟没马蹄。是处种荷通画舫,几家造曲引金溪。游人灵竺归来晚,四面堂深夕照低。”清雍正方年(公元1731年),浙江总督李卫疏浚金沙港,用挖出的泥沙在赵公堤原址附近重筑一堤,以通里六桥,名金沙堤。堤中建三孔石桥,因状如带环,故名玉带桥。桥畔花柳夹映,桥上构建红亭晴波倒影,俨然长虹亘空,成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名“玉带晴虹”,现已成为曲院风荷的一部分。

苏轼浚湖筑堤之后,又在苏堤望山桥、压堤桥的西面和东浦桥的东面各立一座小石塔,作为标志,相望为界,禁止在界内水面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到了南宋,便成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三潭印月”。可惜至南宋末,三座塔已毁废无存。明嘉靖三一年(公元1552年),太守孙孟访得遗址,在此造亭,后亭毁重建,人称“湖心亭”。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游人望之如海市屋楼,烟云吞吐,恐媵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清初重加修葺,康熙亲书亭匾“静观万类”,又题“天然图画”。举目察望,绿水盈盈,群山环列,柳丝飘拂,面对平静的湖水,真有“疑是玉人的镜坐,恍从银汉泛槎来”、“一片清光浮水国,十分明月到湖心”。清代以“湖心平眺”为名,列为“杭州十八景之一。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