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本对比分析(二)

作者:曹微微 枣庄学院

三,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本对比分析

1.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本对比分析

《墨子》一书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特有的人名、地名、典故等,这些文化特有词汇是不在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范围内的,因而具有不同审美期待的西方读者在阅读《墨子》不同的英译本时所产生的视野融合也是不尽相同的,下面笔者试分析几例中国文化特有词汇的翻译,以窥详情。

例 1:“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 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 ,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尚贤中》)

梅译:Mozi said: Now,in caring for the people, ruling the state,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 the rulers desire permanency and stabilityBut why do they not learn that exaltation of the virtuous is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

沃译:Mo Tzu said: In caring for the people presiding over the altars of the soil and grain, and ordering the state the rulers and high officials these days strive for stability and seck to avoid any error. But why do they fail to perceive that honoring the worthy is the foundation of government ?

汪榕培和王宏译:“Master Mozi said:’Nowadays, in ruling the people presiding over the state affairs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rulers and high officials all wish to keep everlasting stability Yet why do they fail to see that to realize this wish, the fundamental policy to govern a country is to respect the virtuous and talented!”

原文中,“主社稷”中的社稷是中国特有文化词汇,从字面来看,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土谷之神是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即祭社稷,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沃森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即在土地和谷物的神坛上主持。西方读者由于文化背景差异,其阅读中的期待视野并不包含中国的原始崇拜,因而也就不能很清楚地理解土地和谷物的神坛带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而梅译文中,采取了意译法,直接译成“统治国家”,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却也让读者失去了体验中国文化的机会。汪和王译本,没有刻意追求原文和意义表层的对等,而是努力体现原文的深层意义。“主持国家事务”这一翻泽很显然弥补了这两译本的不足,充分地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进行了融合,使得译本的接受美学效果较好发生。

例 2:“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天赐武王黄鸟之旗。”(《非攻下》)

梅译:Tai Dian then came to be minister to (King Wen). The charts emerged out of the Rivervand Chenghuang appeared on land. Thereupon King ascended the throne. Three gods spoke to him in a dream , saying :.. . Heaven gave King Wun the Yellow Bird Pennant.

沃译:Tai -tien journeyed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Chou ruler, the river cast up its chart, and the land brought forth the “riding-yellow” beast. King Wu ascended the throne,and in a dream he saw three spirits who said to him :.. , and Heaven presented King Wu with the yellow bird pennant.

榕培和王宏译:“Taidian,a virtuous minister, submitted to the authority of King Wen. The mysterious chart emerged out of the Yellow River. Cheng Huang, the magical horse, jumped in from the underground. When King Wu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he dreamt of three spirits saying to him:.. .And for this Heaven bestowed the royal flag on him.”

原文本中的黑体字均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化特有词汇,“它们经历了历史文化的沉淀,言简意丰,文化负载重,文化意蕴深。”(王宏,2006:59)梅贻宝和沃森对其处理皆是音译和直译。梅的读者是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海外汉学家,虽然他们掌握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较之普通读者能够较好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含义,但对于这个内涵丰富的中国文化词汇来说,音译和直远没有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同理,沃森的读者是普通西方读者,对于此种翻译手法更是难以理解内涵。梅译和沃译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并没有将作者,读者和译者的期待视野较好地融合。汪和王本采用的是解释性翻译,将“泰颠”“绿图”“乘黄”“黄鸟之旗”的属性与内涵完整地阐释了出在西方读者阅读中的审美期待中增加了新的内容。遗憾地是,汪和王译本对“黄鸟之旗”翻译成了皇家之旗,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没能将“黄鸟”这一意象成功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另外,在《兼爱中》第5-6 段中出现了三个人名,分别是晋文公、楚灵王和越王勾践,沃森和汪榕培和王宏都采用的音译方式:沃森将其译为“Duke Wen of Chin”、“King Ling of the state of Ching”和“King Kou-chien of Yüeh”(Watson,1963:47-48);汪榕培和王宏译为“Lord Wen of the State Jin”“LordLing of the State of Chu”和“Goujian, the KingofYue”(汪榕培、王宏,2006:11)。这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沃森采用的是威妥玛拼音,符合那个年代西方读者的对拼音的认知;而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拼音已逐渐得到认可,也是这个年代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范围内。梅贻宝对于这三个人名的处理则是采用文内诠释的方法,增译出各个人物的历史年代,避免了读者对人物的张冠李戴。梅译本如下:“Lord Wen of the state of Chin(about 630 B.C.)”、“Lord Ling of the state of Chu (about 535 B.C.)”和“Lord Kou Chien of the state of Yüeh (about 480 B.C.)(Mei,1929:83-84)。

由以上所举各例来看,三译本针对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法,译文呈现出各自的风格,但无论差异如何,四个译者都在尽最大努力地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填补读者在阅读中的空白点。

2.不确定信息的具体化

古代典籍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及一些古代词语往往具有多种阐释,这就涉及到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对于这一不确定性的处理,读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进行创造性填补。这里的读者就译本来说,实则也是译者。不管是在《墨子白话今译》本中,还是各《墨子》译本中,对于《墨子》中某些内容和词汇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下面笔者试举几例来分析其不确定性及译者翻译中的空白填补。

《墨子·非攻下》中有一段话:“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 “子女”一词在这里究竟何意?在译者这一读者眼里,是指普天之下莫非王的人民还是指服侍他的男人和女人?梅贻宝将其译成“my children”,这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西方读者不难理解,尤其是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海外汉学家,因为古代帝王历来把受其统治的人民视为任意支配的“子女”。梅的译文也算是符合译本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这一文本空白根本就没机会出现再读者眼中。沃森所译不同,它把这一具有模糊性的词语具体化了。译成 “courtiers and waiting women”,更精确指出“子女”所指的人群,填补了文本的不确定空白,避免了歧义和模糊。后来汪榕培和王宏先生也采取了同样的翻译。

再如“差论”一词,在不同译本和白话文中的含义各有不同。“差论”出现在《墨子·非攻下》中的一段文字:“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尺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墨子白话文译本中有将其译成“他们必定都分别挑选自己的精兵猛将……”(孙以楷,甄长松,2000:68) 或“他们必定要致使他们的谋臣战将……”(吴龙辉等,1992:101-102)。因此在翻译时,没有对错,选取哪一种来填补文本的不确性则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了。梅先生的译文是“rank their warriors”,Burton Watson 的译文是“to examine the relative merits of their soldiers, who are their teeth and claws:”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文则是“They will dispatch their best soldiers”。这些翻译让读者看到了对同一词语可以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允许一定范围的歧义,这一包容性也使得对《墨子》文本的研究走向多元化。

四. 结语

梅贻宝的译文形成于1929年,是其博士论文的附加品,主要目标语读者是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的海外汉学家,故而其论文用词高雅庄重,结构与原文结构较为贴近,文风古朴典雅,而且遵循严谨的学术翻译体例,通过前言、丰富的脚注和目录,较好地将译文语境化,使读者能够获得原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帮助译语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源语文化,很好地融合了西方学者和译者的期待视野,填补了西方汉学家对于文本阅读中不确定性的空白。

伯顿·沃森是专门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的翻译与研究的大学教授,其译本出版于上个世纪 60年代,彼时美国物质繁荣,但精神家园缺失,西方读者希望借助东方文明找到治愈美国社会“痼疾”的良方。在此背景下,沃森的译文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用词较为通俗朴素,译文结构与原文结构有一定差距,更多地追求明白、畅晓,译笔较为灵活,也在不同程度上帮助目的语读者深入理解译文及译文所展示的他者文化,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较好地融合在–起,并通过对文本不确性的具体化,填补了读者的阅读空白区。

汪榕培和王宏的《墨子》全译本出版于2006年,在梅贻宝和沃森译本之后,我国学术界对《墨子》的考据和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二者翻译《墨子》全书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本不仅纠正了之前梅译和沃译的多处误译,还就其中不确定的词汇按照自己的理解填补了空白,符合当今西方读者的期待视野,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符合了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这一战略。

因篇幅及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的对比分析在深度和广度上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过,通过以上从接受美学视角对《墨子》三部重要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 在翻译《墨子》这类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华典籍时,不同的译者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目标语读者、翻译目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其译文也形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符合那个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为读者将文本的不确定性填补了空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出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