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墨子在中国文化隐显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及其经验教训(二)

作者:罗广英

五、墨家思想文化悲剧的历史教训—“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即政治(官本位)对科学文化的独立性僭越与伤害:

“为什么墨家消亡如此之快呢?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分歧很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墨家内部来分析其原因,在方法论上是可取的。墨家与儒、法、道等家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墨者组成的带宗教色彩的集团,有严格的纪律,能赴汤蹈火,视死如归。这些,作为一般人是难以办到的。”

“当官的是儒家,不当官是道家。”政治利益和社会等级地位对造就“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导致同一个人对于原有文化的纯政治利益性质的重新解读(忘记初心),政治对于文化的重新解读,导致原有真实文化的关系受到干扰破坏,文化与科学的“无之以为用”,转化成世俗的“有之以为利”。

文化要求“反朴归真”,而政治与“反朴归真”相反向发展,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墨子死后,墨家后学分离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庄子·天下篇》也有类似的论述:“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第四代“矩子”时起,墨学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秦国。此后还有记载,东方的墨者谢子,不远千里入秦而见秦惠王。这时墨学还是兴盛的,并且直接融入政治,“圣人用之则为官长”,难以“复归于朴”。犯了道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和“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之大忌。所以,到汉代,墨家已经消亡。

老子《道德经·忘知第四十八》:“为学日益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为道日损道.谓自然之道.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销损.损之又损损之.损情欲也.又损之者.所以渐去之也.以至于无为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无为而无不为情欲断绝.德与道合.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取治也.天下当以无事.不当劳烦也.及其有事不可以取天下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

六、重扬墨家精神的重要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方能“反朴归真”:

历史记录的是不仅墨家兴盛到消亡湮灭的大致轨迹,而且留下来的还是墨子从自然生成逻辑顺行发展成为形式逻辑思维的思想成果和轨迹,但真正有意义的是“朴散则为器”的顺行的承前启后和承上启下的文化作用及其经验教训。至于墨家与政治治理相关的思想部分也就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的思想部分都是蚀(失)“本”之“末”,是留不住,因为具体的“官长”思想行为只是政策和策略,有政治的实用价值但已经失去和没有了思想文化的价值。最终被王侯将相的功名利禄所覆盖湮灭。也就是说,当文化成为政治之后,文化的意义消失殆尽。

《道藏》收入《墨经》的意义在于保留“朴散则为器”的完整和说明“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的顺逆关系,对于传承中国自然文化的正统,传承道本儒末的顺逆关系十分关键和重要。

七、思考和建议:

鲁南苏北黄淮地区是成熟的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是华夏民族南北迁徙纵轴的中点,也是反专制暴政再一次复兴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地。

考古界已经将良渚、凌家滩和红山文化做了联系,基本确认了这属于同一个文明,整个文明形成发展的起源时间可以考证到6000年,文明存在发展前后的时间跨度也有两千年以上历史。这个文明的南北分布应该与气候变迁导致族群居住变迁有关,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国南北纵向分布的玉石文化体系。与陶器文化的东西横向分布特征形成交叉(事实上中国的瓷器也有南北方纵向发达的历史,甚至有江西仙人洞万年以上的陶器)。凌家滩玉板有5600年的历史,有完整的古代方形太极图的记录,良渚大量的玉琮玉璧(天圆地方)也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这都说明了当时有一个以玉石为载体和观测工具的惟象思维的文化体系。说实在的,现在的考古人员并没有从几何学天文学这些最基础的人类文明做系统切入,也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加以考证和求证,总之,是不懂前科学和科学,所以,导致学术界会得出华夏文明只有3700年的历史,没有文化中最核心的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即使有良渚古城和其他古城的规模也只是一个硬件的证明而已是形而下者谓之器,需要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匹配才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地中海文明,与几何学息息相关,中华文明天圆地方,勾股弦也是与太极图和几何学息息相关。中国古人一直就有“五帝书象,仓颉造字,不如三皇结绳无文而治”的强调和忠告。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忠告,忘记了自己文化的根本,更不能不认这段历史、最基础的文明和文明的基础。太极图构造体系和中医的自成一体绝非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有内在观察思考和传承连续性的,顺着几何关系的连续表达和表达的内在关联性、连续性,我们确实可以考证出华夏的文明一点也不比地中海文明晚,也不必地中海文明差,而且可以得到天下大同的文化和科学基础。因不是搞考古专业,不受习惯和规矩的约束,抛砖引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