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墨子·明鬼下》与帛书《要》称说“尚书”意旨探微(一)

作者:马士远

内容摘要:“尚书”二字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但在墨家视域中,“上古”仅指虞夏时代不联及周时代。“尚书”二字在出土文献中的出现,对已有《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要》籍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明鬼下》称说“尚书”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界公认的高邮王氏改“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关键词:《墨子·明鬼下》 帛书《要》 尚书 《书》 上古之书

《尚书》之名起始于何时的问题,早在汉晋时期已有三说,一说起始于孔子,郑康成《书赞》云:“孔子尊而命之曰《尚书》”;一说起始于欧阳氏,刘歆《七略》云:“《尚书》,直言也,始欧阳氏先名之”;一说起始于伏生,孔安国《古文<尚书>序》云:“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载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郑玄、刘歆、孔安国三者均为汉代人,三者各献己说,互有冲突,自然后人莫衷一是,迄今学界还有争议。那么,《尚书》之名到底起始于何时呢

从世传文献来看,先秦时期称《尚书》多称《书》,称“尚书”二字者仅有一例,即《墨子·明鬼下》的“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以其文观之,好像是说早在墨子时期已有《尚书》之专称,但清代高邮王念孙对《墨子·明鬼下》称“尚书”一事云:“’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自此学界多以此说为定谳,认为此“尚书”是由其在传世过程中将“上者”误写而成,《尚书》之专称在先秦时期还未出现。除《墨子·明鬼下》外,世传文献最早使用“尚书”二字者当为汉代的司马迁,其《史记》称“尚书”凡4处5见,即《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儒林传》:“汉定,伏生求其书,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山东诸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大宛传赞》:“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三代世表》:“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盖其慎也。”涵咏《史记》本文,其“尚书”均专指先秦时期的《书》无疑,自此以后文献多称《尚书》。

但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要》篇又有“尚书”之称出现,《要》篇为孔子与子贡谈论《易》的载录,其中一段文本中出现了“尚书”二字,遂使学界对传统的先秦时期无《尚书》之称和王氏“尚书”当“尚者”之误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其称说“尚书”二字的文本为: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赣(贡)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剪)羊(祥)而至者,弗羊(祥)而巧也。察其要者,不诡其福。尚书多口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

当代学者对这里出现的“尚书多口矣,周易未失也”之记载有多种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点:一类观点认为这里的“尚书”就是指六经意义中的《尚书》,只不过对于帛书《要》篇成书的年代又有不同看法,可以分为三说:一说认为在西汉初期,以日人池田知久为代表;二说认为在焚、禁《诗《书》之后的秦王朝时期,以王葆玹为代表;三说认为在春秋末期由孔子始称之,以廖名春为代表。另一类观点认为这里的“尚书”不是指六经意义中的《尚书》,以郭沂为代表,他认为“尚书”在先秦时期“是普通名词,非专用名词”,“凡’上古之书’皆可被称为’尚书’”。

众说莫衷一是,哪说更接近历史真相呢?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记载先秦时期称“尚书”之说的史总括起来有如下4条:

(1)《墨子·明鬼下》:“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

(2)帛书《易传·要》:“尚书多口矣,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

(3)孔颖达《尚书正义》疏引:“马融《尚书注》:’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

(4)郑玄《书赞》云:“孔子尊而命之曰《尚书》。”

问题意识可以引导我们的思路,不妨根据此4条史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帛书《要》篇、《墨子·明鬼下》篇,一为出土文献,一为传世文献,其各自所称说的“尚书”之间有关联吗?帛书《要》篇与《墨子·明鬼下》篇都出现了《书》与“尚书”同篇并行称说的情况,为何同一篇中会出现《书》与“尚书”不同的称引?在这两篇中《书》与“尚书”的域指不同还是相同?《墨子·明鬼下》中的“尚书”、“夏书”、商周之“书”是平行关系还是包举关系?帛书《要》篇“尚书”和“周易”是对举关系还是包举关系?若是对举,与今天意义上的对举是否一致?马、郑二说是否一致?

沿着以上提出的有关问题,拙文拟对《要》和《明鬼下》两篇“尚书”之称进行重新探讨,并对学界一些已有观点重加考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