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重乐”与“非乐”–儒墨在“以乐治国”理念上的异同(三)

作者:杨晓红

墨子是“背周道而用夏政,”他的政治理想是“法夏”。他以夏的乐舞标准,提出了“非乐”的观点。其所非之乐,就是儒家所鼓吹的礼乐,特别是东周后期统治阶级用以铺张的奢靡之乐。

(三)儒家的“重乐”以及对墨家“非乐”观的反驳

1、儒家的乐论

儒家是礼乐的积极倡导者。他们认为礼与乐是不可分割的。礼仪从外部规范人的行为,而音乐则从内部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乐能改变人,使人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接受仁义之道。因此,乐的意义不仅表现在钟鼓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具备更加深刻的理论内涵。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个音乐迷。他非常喜欢听音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还能歌唱,能演奏,懂作曲,会欣赏,是个精通音乐的专家。《史记》中说:“诗三百篇,夫子皆弦歌之”。就是在陈蔡断粮的困难时刻也依然“讲诵弦歌不衰”。《论语·八佾》中说,孔子评论《韶》是“尽美矣,又尽善矣”;评论《武》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形式上的和内容上的善应该是统一的,表明了孔子对音乐艺术的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孔子不仅自己好乐、善乐,而且很重视乐的教育作用,并把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他十分重视礼乐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要通过艺术重陶来塑造完美的人格。

孔子之所以重视乐的作用,是与他的政治主张有关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克己复礼”,要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主要是要靠乐维持的。而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孔子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就要恢复西周的社会制度。

到了孟子、荀子时期,他们又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音乐观,使其更加丰富、系统化。

2、儒家对墨家“非乐”观的反驳

《淮南子·泛论》中说:“弦歌鼓舞以为乐…,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儒墨两家就“重乐”与非乐”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墨子》一书中就有墨子与儒家学者就音乐等娱乐活动问题展开的辩论。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著有《乐论》,专门批评墨子的“非乐’,系统的阐述了儒家的艺术观。

荀子首先坚持“乐者乐也”的观点:“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接着他把乐分为雅颂之声和姚冶之乐,认为姚冶之乐使人“流侵鄙贱”,而雅颂之声则可使人“志意得广”“容貌得庄”“行列得正”,作为雅颂之声的礼乐不仅可以使人乐,而且能使人快乐的情感表现符合社会规范。“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阐述了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作用于整个社会,用以证明乐不可非:“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他特别强调: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在荀子看来,“和”就是乐的基本功能,所谓“和”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不仅民与民之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还包括统治阶级内部:“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统治者治国之要是治人,而治人之要是治人心:“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乐者治人之盛者也”,是圣王治国的重要手段,所以,乐不能非。而墨子不识乐的教化作用,不知人情之真谛:“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

墨子非乐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乐”会亏夺人民衣食之财,荀子在《富国》篇中专门批驳了这一观点。他针锋相对地指出:作为统治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雕琢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物豢稻梁、五味芬芳以塞其口“。墨子认为,统治者这些享乐活动是浪费,是亏夺人民衣食之财,是不义之举。但荀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于是也,”,从而达到治国治民的政治目的。

墨子与荀子对音乐活动的不同观点,代表了儒墨两家艺术观上的基本分歧,而分歧的关键在于他们的价值观念。对于音乐等艺术本身,儒墨两家都没有否定,观点是一致的。如墨子也承认音乐的审美愉悦功能,他在《非乐》开篇就说:“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物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但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上却出现了分歧。墨子心目中的价值主体是单一的对象即下层劳动人民,他是从百姓急需解决的温饱问题出发来考虑音乐的价值的。而荀子心目中的价值主体是复合对象,包括天子、圣人、君子、士大夫、庶民等许多层次,各层次在接受适合各自阶层文化的客体时,就产生了各自的价值。荀子作为统治阶级代言人的身份,他对墨子的批判,也正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态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