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朱熹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六)

作者:郑晓江

至于一般的人,首先应该”择善”,然后保持之,作为处事之准则,此即”人之道”。由此观来,朱子所倡之”诚”与”敬”一样,也非单单是说人的内在道德修养,这一人格境界同时包括真实无妄之知与真实无妄之行。在人生旅途中,做到真实无妄之知并不难,而要做到真实无妄之行则非易事。朱子由此逻辑地涉及到躬行实践的问题。

朱子把人生的实际活动称为”践实”或”躬行”,在他看来,人们”穷理”必至”意诚”,这本身就是践实的开端:”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一般来说,一个人是不是”穷”了”理”,是否达到了诚意的境界,从外观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朱子指出,人们如何去做是观察其是否知”理”、是否服膺”天理”的一面镜子。”且如义利两件,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又说未做也无害;见得利则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这便是物格,便是知得至了。

“一个人若知道某件事应该做,但又觉得不做也无害,或者知道某件事不应该做,但又觉得不做也无害,或者知道某种事不应该做,但又觉得做了也无益,朱子认为,此都是穷理未尽、意不诚的表现。真正体认了天理的人,见义即为,逐利决不为,从为与不为可以反映出穷理尽与不尽、意诚与不诚,这是朱子之所以重视人生实践的缘由。所以,朱熹反复强调知与行都不可偏废:”知与行须著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又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朱子对”行”-﹣人生实践的重视可谓跃然于字里行间。

朱子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从”敬”到”诚”到”躬行”,构成了其人生实践的一整套具体操作。至此,从本体之理为出发点,天命之性和”天理”工夫为中介的人生理论终告结束。

四、朱熹人生哲学的实质及其现代价值

朱子人生哲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宋史·道学传》云:”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秧然而各得其所。……而上接孔孟者欤。”认为孔孟儒学先遭秦焚书坑儒之害,后被汉儒歧解,在魏晋六朝更受冷落,而朱子则直续二程,上接孔孟儒学正统而光大之,其功不可灭。

对于这样一位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整个后半阶段的哲人,今天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其人生哲学更要细加分析,拨其繁杂之处,觅其精华之义,以为现代人建立人生观之借鉴。第一,追求当然的人生准则与必然的自然法则合一是朱子人生哲学的本质所在。从大范围来说,自然的运行具有必然性和不可违抗性,人类尽管具有智慧和其它生物望尘莫及的能力,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宏伟壮观的大自然前面仍然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无能为力。尤其是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除了对大自然既敬且畏之外,还能有什么违抗的企图呢?朱子的人生理论抓住的正是这一点,他认为人们应该如何做的人生准则决不能由某个人的意志来决定,甚至也不能由社会统一策划。

因为,人确定的法则对人的制约毕竟有局限,况且制定法则之人的行为又由何去加以制约呢?这一困难只有求助于这样一种思路才能解决:人类的应该如此与自然的必然如此是一致的,”应该”直接源自”必然”,前者从后者那里汲取神圣性和不可违抗的性质,世间的人生准则由此而具备了先验的、超人类的价值渊源。而且,人生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因为取法于自然规律而有了不可移易的恒定性,人做什么,以及怎样做也就不是听命于另一个具体人的教诲或社会的驱策,而是响应伟大自然规律的召唤,服从的是贯穿于宇宙、社会、人生的铁的必然。

为此,朱子费尽心机,从周濂溪的《太极图说》中受到启发,构筑了本体论,认为”太极”既是至高无上的本体之理,又落实为人和物内在的本质。所谓”天理”的概念很能说明问题,”理”不外是人生一系列准则(如仁义礼智之类)的总称,在其前面冠以”天”,为的是这些人生准则不仅是人间的定则,更是宇宙和自然的法则,人遵循它们既当然又必然。朱子的良苦用心在于试图使世人在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中达到一种人道德精神的升华。所以,朱子讲”格物”,有时亦讲要”格”一草一木,似乎也对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万物的本质有兴、趣,要求人们对之加以探究,但其实不然,朱子与其他儒学大师一样,是从人间的伦理定则去观察万物的生长荣衰的。

因此,他们眼中的自然运行并非某种客观的过程,而处处透显的是浓厚的人伦气息。在儒学理论中,人们应该体会到上天有好生之德,以之规范人生,则要仁民爱物,如此等等。此处关键在于,人之心对自然物的观照,其结果一定要达到对”天理”的把握,这一过程必须是从内在自觉开始到自我省悟为终。

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克除人欲,复明天理了。朱子的上述人生理论以今天的目光来审视,当然有许多缺陷,比如把有特定时空局限的忠孝仁义之类的道德准则视为宇宙的本体,普适于万物和每一个人,等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