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困惑中的建构—”理一分殊”说的形成及形上拓展(一)

作者:陈进国

清袁枚曾如是评判宋儒的”逃禅归儒”:”释氏之教,莫盛于晋唐,然其时儒自儒,释自释,未尝混而一之也。至宋而释与儒搀杂而不可分,则当时道学传中诸公不得辞其责。……皆先入释教中,明心见性,深造有得,然后变貌改形遁而之儒,且以入虎穴得虎子自矜,而不知久居虎穴中,已作牛哀之化而不自知。”袁枚之判,未免尖刻,却道出宋代儒学所关注的问题:在”以君臣父子为虚妄”的释教滥觞之际,传统的儒学应作出怎样的理论选择和体系建构,方能维系”惟精惟一”之道统,以解救文化上的空虚无实之现实?韩昌黎文才傲世千古,然其辟佛之论,未免失儒门宽厚之德,而流于法家之桀暴;柳宗元倡言”统合儒释”,虽显儒家廓然大公风范,而直损儒术独尊情势。以道统传人自居的宋代儒者,心领柳氏之平和而仰止韩公之狂者气象。”牛哀之化”并非本愿,以”入虎穴得虎子自矜”,看似濡染了挟他教以自重的妇人习气,实见宋儒的危机意识与批判精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统传承之艰之苦,宋儒不是不知,故自矜之辞,已是自悲之叹,且独时人所能领乎?

倘若我们能理解宋儒为复兴儒学之苦心,以敬的心态静观理学之易变,则我们便无须斥责宋儒的”理一分殊”,是夺华严宗”一多相摄”、禅宗”月印万川”之情理了。我们所做的功夫,只是”剥离”,找寻宋儒与释教的扦格,凸显”理一分殊”的智慧睿识。这时,门派之争已是其次,本质地洞见民族的思维跃进,领悟先哲的人文关切,则是我们研究的心境所指。

宋儒用”理一分殊”诠释宇宙本源与派生的关系,宇宙本体与万物之性的关系,理与事的关系,对于系统地建构一个以理为核心的先验形而上学体系,确立一”贯通的人文世界”,无疑有极其重要意义。

“理一分殊”作为一个全新的诠释构架,使得传统儒学的重建和传承成为理论的可能,新儒学的”新”,其意义也即在斯。然而”理一分殊”成为宋儒贯通天道与人道,融合宇宙与人生的合理性构架或系统化的范型,并非是新儒家因根器之利,直指本心,顿悟而成,在理学集成者朱熹看来,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及《通书》,”推一理二气五行之分合,以纪纲道体之精微。”讲”一实万分”,已具”理一分殊”之胎形。程颐更直指”《中庸》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未复合为一理。”其理事之辩,即是”理一分殊”的内涵。因此《中庸》便被宋儒看成是讲”理一分殊”的源头,这无疑是宋儒精心呵护道统的一大明证。

在义正辞严地谴责佛学败坏人伦纲纪的同时,宋儒又迂回而入”虎穴”,从佛学的严整的思辨体系中剥离出抗争的利器。无疑,仅仅谴责佛学败坏人伦纲纪,并无助于确证人伦纲纪是当然之则。佛教的”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较之儒家的”爱有差等”、”上智与下愚不移”,更具开放的心态与平和气象。在经验层面上,儒学的抗争未免显得苍白无力。

令宋儒感到棘手的是,佛学传承之不绝、藉于思辩之严密。如何从其深层结构处入手,正是宋儒殚精竭虑所求索的。程颐评判华严宗”理事”说:”一言以蔽之,不过曰万理归于一理也。”华严宗以必然之理为宇宙人生之本,使其立论有了形而上根基,而儒学空言”仁”道,”仁”何以为当然之则?伦理的说教替代不了形上的论证。故程颐自矜”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在理学史上堪称有立基之功。如因明指称论辩双方论题须”共许极成”,宋代新儒家正是从一”理”上立论,以”直捣黄龙府”气势,与佛学形成由防御走向对峙的格局。程颐正抓住华严宗”理事”说”一理为障”的要害,指出:”此看错了理字也。

天下只有一个理,既明此理,夫复何障?若以理为障,则是己与理为二。”故程颐之功,仍在于弃华严宗”一理为障”之弊,而赋理以”实”解:”理也者,实也,本也。”由是,与其说程颐自知”已作牛哀之化”,不如说其”已得虎子”,而继程颐之学的后儒,则更深谙此中三味了。

程颐云:”天下之理一也,途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又称:”天下之志万殊,理则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圣人视亿兆之心犹一心者,通于理而已。”程颐之论,其意蕴直与华严宗相圆融,简别仍在理实理虚而已。较华严宗所言”事虽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用也,如举大海以明百川”。程颐所云”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思维之境域,则是无别。程颐之意,仅是就理而言体用:就体而言,理寂然不动;就用而言,理又能感而遂通天下。由是处而知宋儒之”理一分殊”,初已涵蕴理事之辩、体用之辩。其后朱文公大论体用之两轮哲学,却直掩华严宗的劝悔,未免见霸道。

“理一分殊”内涵之发微,亦源于”道南第一人”杨时对张载《西铭》微言大义的困惑。张载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唯大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张载之言,极显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魄。他的境界追寻,已由先儒”仁”之境界越至”圣”之境界追寻(圣之境界亦即仁之境界的极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