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朱熹忠恕观简论(一)

作者:何乃川

朱子的忠恕观,是其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探讨朱子道德思想时,了解朱子的忠恕观,联系其道德践履,不仅使我们看到朱子有关方面的言和行,而且对今人确有启迪作用。故写此小文就教于同仁,并以此纪念朱子诞辰865周年。

儒家的忠恕观,最著名者见之于曾子的表达,《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夫子之道,曾参根据自己的体会,告之为”忠”和”恕”两个方面。

关于”忠”。樊迟和子张问仁、问政,孔子告之以”与人忠”、”行之以忠”,即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执行公务上,对上司的意旨都必须”忠”。怪不得季康子向孔子讨教如何使下属对他忠时,子曰:”孝慈则忠”。这简直是指桑骂槐,因为在孔子看来,季孙氏是个对上不忠的人,所以怕手下的人对他不忠,孔子的回答,与回答问政”政者,正也。正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一样的。《八佾》里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忠”这个范畴,与”礼”-﹣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恕”。孔子对”恕”的解释很直接。《论语·公冶长》记:”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警,可谓仁之方也。”《论语·卫灵公》记:”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的道德学说中,”恕”这个概念,含义似乎更加深,它所实施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它告诫人们,对你周围的人,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所讲的忠恕是并讲的,《论语》中讲忠恕,一般是分讲。上面引言可见,孔子仁说中,忠是核心,因为它是对上、对君所应具有的品德,没有忠,不可能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恕,则是对任何人,都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仁者能爱人的基本准则。

朱子论忠恕,是孔子忠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非常丰富,仅举数端而言之。朱子曰:”盖夫子之道,不离乎日用之间,自其尽己而言则之谓忠,自其及物而言则谓之恕。”朱子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是无一毫自欺处,恕是称物平施处。””如,比也,比自家心推将去。”朱子对”忠”、”恕”的字义作了解释,对”忠”、”恕”两个概念作了区别。

朱子曰:”忠是洞然明白,无有不尽,恕是知得为君,惟其仁以待下,为臣,推其敬以事君。忠者,诚实不欺之名,圣人将此放顿在万物上,故名之曰恕。””自然底是仁,比而推之便是恕。”朱子对”忠”、”恕”的实质作了规定。它是在字义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我们看到:朱子对忠的界定是:诚实不欺之名。这与朱子在其他著作和言论中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论语或问》中,朱子说:”尽己之心而无隐,所谓忠也。”朱子对恕的界定是:把这种诚实不欺之心,”推将去”。这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致的。这种发挥,”忠”与”恕”已经不是平列的了。让我们再看看下列的论述:一方面朱子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不可作两个看。””天地是无心底忠恕,圣人是无为底忠恕,学者是求做底忠恕。”

另方面朱子又认为,”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天道是体,人道是用。””一者忠也,以贯之者恕也。体一而用殊。””夫子之道忠恕,此忠自心而言之。为人谋而不忠,此忠主事而言之。自心言者,言一心之统体。主事言者,主于事而已。””天道””人道”有别,但它们又是一致的,因为,”忠因恕见,恕由忠出。”

朱子以体用关系,论述忠恕,正如”月印万川”,这是”一”与”殊”的关系,是一理与万殊的关系。”忠”是仁之体、是天道、是理一;”恕”是仁之用、是人道、是万殊。把道德问题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论证,这是朱子对孔子忠恕观的发展。

朱子认为忠恕对于”圣人”与”学者”、”君”与”臣”都是应该有的。作为有道德的人,大家从内心到行为都要努力做到”无一毫自欺处”。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在朱熹的时代只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而这种历史遗产,正是我们今天所要总结、研究和扬弃的东西。

朱子的道德践履,以忠恕考察之,历历在目。也仅举数端而述之。其一,关于忠君。朱子曰:”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君尊于上,臣恭于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忠君,这是南宋时期作为封建社会思想家朱熹的根本思想、道德理论的核心。他的理论,无疑是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朱子知南康军时,再三要宋皇正君心,立纪纲,亲贤臣,远小人。

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向宋皇大讲”正心诚意”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淳熙十五年六月,朱子五十九岁时奏事延和殿。此前有人劝他:”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可是,朱子却说:”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熹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再一次劝宋皇”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天下之大本者,又急务之最急而尤不可少缓者,惟陛下得留圣意而亟图之,使大本诚正”,在朝廷里为官僚们所忌恨,为皇帝所恼怒,为庆元党禁埋下了祸根。作为宋朝的思想家,忠于宋皇,这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