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伪学之禁”与台谏(一)

作者:葛绍欧

一、前言

朱熹为一代鸿儒,学有所承,且桃李满天下,被推崇为一代宗师;其政绩也颇为可观,从绍兴十八年中进士第迄庆元六年逝世,五十年间,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其任职也有为有守,所至有声,曾为孝宗所赏识,并于治事同时,不忘学问研究与知识之传授,故其著述成果丰硕,从而受业的各方俊彦,更是不远千里相随,晚年因赵汝愚的援引而任职中央,却也因政争,仅40日就受排挤而去。

盖因光宗无子,晚年卧病不能视朝,宫内朝外深以国统继承之事为忧,经宗室大臣乃至外戚等朝内外许多人士的筹划运作,终于推拥出寿王为太子,并在太皇太后的垂帘与主持下即位,是为宁宗。

宁宗得以即位,实成于众人之力,尤以赵汝愚(宗室)与韩伲胄(外戚)为最重要的翊戴之臣。

宁宗初立,以赵汝愚为相,赵一心求治,选拔朱熹、彭龟年、黄裳、林大中、黄度、罗点、孙逢吉等,在当时极负时望的名士贤臣入仕政府,对韩诧胄等欲藉此而飞黄腾达的人们,不免有所裁抑。韩等在权、利的追求,无法如愿的失望下,无形中汇聚了群小的智谋,对赵派的人士展开无情的攻击。非但以散布谣言的方式,表示赵汝愚以宗室领袖的身份,谋不利于新主,逼得赵汝愚不得不赶紧辞职以避嫌外,更以朱熹为赵阵营中重要大员,且任职焕章阁待制兼待讲,其言论、思想会直接影响到宁宗的思想与行政判断,更何况确曾多次批评到韩伲胄,故韩派人士,尤亟欲除朱而后快。一方面韩利用掌握内廷任免官员的管道,使朱熹去职;另一方面更发动一批甘为其所用的朝臣,倡言指责以道学传道,久负盛名的朱熹所讲的道学是”伪学”,以打击朱熹和散于各地的朱氏门人。

一时”伪学”之禁兴起,成为倒赵的重要策略与手段,而执行此策略的具体作法,则为假借台谏之臣的力量。

韩庑胄先设法排除正直的御史、谏官,代之以他的亲信或失意的政客,利用他们以前与赵、朱等的不睦或有嫌隙的情形,找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甚至捏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说词,来攻击赵、朱等人,最后终于达到他们的目的,赶走并彻底击垮赵派人士,由韩来宰治一切。

此文的重点,亦仅在韩俯胄如何利用其职权任免御史、谏官。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御史、谏官的弹劾权来攻讦、打倒政敌,摧抑忠贞。哪些人甘为所用?何以会与其结合?以及他们的下场又如何?他们的作法,对当时对后世有何影响?

有关朱熹,重大的问题,早已被有识之士致力研究过了。故今谨就当时台谏官涉及的此一问题提出探讨,期借此以就教于高明。

二、韩赵政争中是非认知的消长

宁宗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即位。其得以在举国上下忧惧中即位,实际上宫内朝外尽心出力者甚多,粗略估计不下数十人,而最为举足轻重者,则为赵汝愚与韩诧胄。前者是宗室,当时在朝中已有相当的声望地位,本于维护宗室的立场,终于接受徐谊、吴据、余端礼等人的建议,毅然肩负起拥立新帝的重大职任,主持、筹划,功在社稷;而后者以外戚身份,在急迫之际,作宫廷内外的联系,尤其在征求宪圣太皇太后(高宗之后)的应允,共同策立皇子嘉王为皇太子,并在她的垂帘主持下即位的工作上,确也功不可没。赵、韩二人同有翊戴之功。惟两人的想法、看法截然不同。赵认为不论宗室、外戚,拥立宁宗均属份内之事,不该居功,更不该作为今后发展的凭借。而韩则认为,既有此大功,享受以后政治发展上,以优越条件带来的权势,好好利用、发挥,又何尝不可。赵不同意韩的用心与作法,因而在宁宗初政之际,赵当权时,不免对韩有所压抑,遂招韩怨,亟欲除之而后快。

赵汝愚于宁宗绍熙五年(1194)八月为相,凭着他原本具有的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宗室领袖的身份,一心求治,引用朱熹、孙逢吉、彭龟年、黄裳、林大中、黄度、罗点等名士。这些人在当时都是有极佳风评与学术声望的人才,到政府机构之中任职,显示他确欲有番作为。给一般人的观感,也是颇受肯定的人员组合。宋史称”收召四方之士,中外引领望治。”其时,韩伲胄不论声望、地位,都无法与赵相抗衡。韩的职位只是知阁门事,惟一的条件,就是外戚。但赵为人虽正直坦荡、敦厚而无心机,惜无识人之明;韩却阴险狡诈有权术,复工于心计,既以正当方式没法与赵争,又引用一批小人,以无所不为的手段,来对付赵氏。

在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之后,韩庑胄之所以终能整垮赵汝愚而得势,主要采取下列四种方法:

其一,利用其特殊的外戚身份,可以直通内宫。他以阁门内使的职位,得以出入宫禁,往往能直接影响皇帝或太后,对若干人、事的认识与作法,作出对其相当有利的裁决。许多人事命令的批示,能以”内批”方式行之,是否真出于”上意”,无法查证,却又无人敢公然表示怀疑其真实性。他借此法,可以达到直接快速打击政敌的效果。别人若需申诉时,则必须要经过迂迥地、间接地转呈的方式来进行,不但旷时费力,效果也差;而且下达一项命令或人、事的任免状较快较容易,欲于既已公布之后,再收回,另作不同的更新颁布,是非常困难的,盖因不仅有先入为主的成见,且有损于最高决策者的尊严;而且人事好坏是非的判定,原本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定标准;更何况宫中多事,先是光宗与孝宗的不睦,光宗以身体不佳为由,不探视太上皇(孝宗),次则因太上皇之驾崩,光宗不临丧,造成中外的惊慌疑惧,最后经一波三折才有宁宗之被拥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