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论生生不息——中国哲学第一原理(一)

来源:首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论文集

作者: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王国良

摘要:中华文明和中国哲学具有源远流长的重“生”传统。孔孟与《易传》开辟了重生的哲学方向,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把孔孟仁学与《易传》“生生之德”结合起来,建立了理-仁-生三者贯通的本体论。阳明心学流派以生释心,以生释性,初步实现本体之生与人生之用的结合。气学派思想家戴震创造性地继承理学的合理价值,以“气化生生”的本体论贯穿人民生存生活之用,完成中国生命哲学的体用结合。

关键词:天,仁,生,理,性,气,生生不息

一、天一生一仁

中华文明和中国哲学具有源远流长的重“生”传统,我华夏先民很早就朴素地认识到天地具有生人生物的功能。《诗经·大雅》中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左传》中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子曾说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不说话,只是运行不已,产生万物,表明儒家认为天的功能就是“生”。荀子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相生相养的前提依然是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并肯定“生”为自然之本,“天地者,生之本也”,万物与人都是由自然的长期演化发展而产生,“列星随旋,曰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也是因自然天功的作用而“形具而神生”。《易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肯定了自然界生生不息,天地的根本德行就是“生”。《系辞上传》一开篇便阐释了天地生人生物的创化过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在天上成为日月风雷云雨的现象,在地上成为山川草木鸟兽的形态。刚与柔相互摩擦,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互相冲激。用雷电鼓动,雨水滋润,日月的运行构成一寒一暑,阳化为男,阴则成为女。阳成为创造之始,阴配合着生成万物。

《易传》中说“生生之谓易”,“易”就是讲变化,即阴阳的化生万物,是生生不停的。万物的创生不是偶然完成的,而是持续不断生成的过程,有着无限的生机。《乾》卦辞曰:“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代表了生命演进的四个不同的时期,即始、通、和、正,有始有终,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系统。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的基础上,提出“仁学”,昭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人本主义方向,这是孔子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他在《论语》中提及“仁”字,多达五十一章,一百零九处,可谓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用大量的篇幅,从各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仁”。如孝悌乃“仁”的根本(《论语·学而》);爱人是“仁”的含义(《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仁”的态度;“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是“仁”的表现方式;“能近取譬”(《论语·雍也》),以自身打比方,凡事可以推己及人是求“仁”的方法;“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是“仁”的实践方式。孔子的“仁”学,重点在于“爱人”,将爱由己推及他人,更要“泛爱”,对所有应该爱的人一视同仁,对等互尊。

孟子在以仁义礼智、王道仁政、圣人君子、心性运命为基本内容的学说中,对“仁学”思想作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他首先肯定了“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并进一步指出仁是人之心也,是人心的本质(《孟子·告子上》)。他提倡王道仁政,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使民养生送死无憾”方为王道之始(《孟子·梁惠王上》)。统治者要关注民生疾苦,“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要“与民同乐”(《孟子·梁惠王上》),使百姓丰衣足食。孟子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于我者”(《孟子·告子上》),要想了解事物的本性,唯有用“心”去思考,否则就得不到,这是天赋的能力。因此,他在修养方面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孟子·尽心上》),把心性与天联系起来,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天生便其有侧隐之心、悲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相对应着仁。义、理、智四端(《孟子·公孙丑上》),把人性与仁、义、理、智联系起来。如此,便初步把天、生、仁联系起来。

但从总体而言,先秦时期儒家关注民生的仁学还未与《易传》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生”有机结合起来,未能从本体意义上系统阐述生生的本体价值。


注:

①《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

②《左传·成公十三年》,杨伯峻译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3月版,第860页。

③《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版,第211页。

④《荀子·礼论》,安小兰译注, 《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第161页。

⑤《荀子·天论》,安小兰译注,《荀子》,中华书局2007年12月版,第111页。

⑥《系辞下传》,周振甫译注, 《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版,第255页。

⑦《系辞上传》,周振甫译注, 《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版,第229页。

⑧《系辞上传》,周振甫译注, 《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4月版,第234页。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