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自然国学,一门新颖而古老的学问(三)

作者:孙关龙

事实也已说明两者是很不相同的,《自然国学丛书》已出版的《孔子自然观初探》《庄子自然观》《邹衍自然观》《董仲舒自然观》《张载自然观》《苏轼自然观》《朱熹的自然研究》《王夫之的自然世界》《<周易>的科学理念》《<春秋>科学考》《<周礼>的自然生态观》,《元气论,自然国学的哲学与方法论基石》《太极系列,自然界的联系网络》等书,都不可能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领域和成果。

2.一门充满活力的学问。

正因为自然国学是一门时代呼唤的学问,所以它充满活力。

20 世纪 50 年代初,射电天文学研究兴起。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莫斯科大学教授NC.什克洛夫斯基,“向中国科学院请求研究中国的史书” ,以“证实新星爆炸”。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席泽宗接了此项研究任务。1955 年,什克洛夫斯基看到席泽宗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新星记录与射电源关系论证的论文,不但全文吸收采用,还兴奋地说:“超时代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现称射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记录联系起来了”。中国古人的观测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纳入了“20 世纪 50 年代的科学宝库,我们贪婪地吸取史书里一行行的每一个字”。并称赞早在公元1000年,中国人已经“是第一流的观测者”。

197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文中指出:距今 5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 2℃,冬季温度高 2~5℃,与现在长江流域相似。距今 3000 年以来中国气候有一系列冷暖波动,每个波动历时 300~800年,年平均温度变化为0.5~1℃,等等。文章轰动中国和世界,被立即译成英、德、法、日和阿拉伯诸种文字。英国《自然》杂志称赞说:竺可祯论点 “特别有说服力”,西方学者“为能获得这篇综合性研究文章感到高兴”。此文的资料来自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以及笔记、小记、日记、地方志等书籍中,竺可桢从 1925 年开始收集,花费了 47 年时间。这篇论文开创了中国和世界历史气候学研究方向。

2001 年初,中国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第一次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获得最高奖的科学家是数学家吴文俊和水稻专家袁隆平。吴文俊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拓扑学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导出“吴公式”后,于70年代初转向中国传统数学史研究,他把中国传统数学的机械化思想、几何学代数化的方法应用到当代数学前沿–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发明一种方法,被命名为“吴文俊消元法”,简称“吴方法”。自 1975年后的几年中,此法成功地证明了 600多个定理。1977 年在平面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获得成功,1978 年推广到微分几何,以后又推广到非欧几何、仿射几何等。1983 年,中国留美学者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吴方法,并一鼓作气证明 500多个几何定理,轰动国际学术界。1990 年以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发展到整个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取得超出预期目标的成果,并陆续应用到相关的理论物理研究、计算机科学和机器人机构学中,从而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吴文俊指出:“吴方法”是“我国自《九章算术》以迄宋元时期数学的直接继承”;并认为“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立机械化数学,则是本世纪以至可能绵亘整个21 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我们的目标是使“中国数学传统机械化思想的光芒,普照于整个数学的各个角落”。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中科院院士郭蕾说:“最令吴先生自豪的是他’第一个认识了中国古代数学的真实价值’”。并以此开辟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登台领奖。屠呦呦及其团队以 40 多年前发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荣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也是中国科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该项研究,中国始于 1964 年,1967年成立“523”科研组,屠呦呦 1969 年加入,并任科研组组长。该组全国有 60多个单位参与,前后参与人员共 500 多人。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重大流行性疾病,死亡率很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抗疟疾药物,如 1972 年美国华尔特里德陆军研究员就已筛选了 21.4万种化合物,仍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疾药。屠呦呦他们坚信依靠中国历史悠久的中医药,一定会找到理想的抗疟疾药。

她另辟蹊径,从研究中国本草入手,翻阅大量古籍,收集、整理出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药学在内的 2000 多个中国方药,又从中精选编辑成含有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一一进行实验。在经历190 次失败后,屠呦嘞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意方》的“青蒿一握,以上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中得到灵感,提出用乙醚替代酒精,并实施低温提取,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第191号原料中提取的药物获得对龙疟原虫 100%的抑制率,最终确认了青蒿的抗疟作用。然后,屠呦呦与有关同事为验证青蒿素有否毒性,不顾危险毅然在自己身上做试验。1978年通过鉴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向非洲推荐该药,拯救了散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病愈出院的患者高呼“中国神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