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综述(二)

作者:张品端 方彦寿

关于朱熹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吴来苏副教授提出,朱熹”德刑兼施”政治伦理观是以儒家为政思想为主导,吸收法家思想中的治国之道兼容并蓄提出来的,其特点一是将”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身的重要内容;二是将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的政治观融为一体;三是主张执法要严,但又要处理灵活;四是把道德作为法律的基础,主张先德后刑,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据此,她提出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借鉴朱熹”德刑兼施”的政治伦理观,借助法律与道德两种调节手段,对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进行调控。一方面抓道德建设;一方面抓法制建设,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厦门大学何乃川教授则从忠恕观的角度简述了朱熹的道德思想。他认为,朱熹论忠恕是孔子忠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朱熹以”一”与”殊”、”体”与”用”的关系,论述忠恕。谓”忠”是仁之体,是天道,是理一;”恕”是仁之用、是人道、是万殊。把忠恕观的道德问题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论证,这是朱子对孔子忠恕观的发展。

对朱熹史学思想。山西大学马玉山副教授认为朱熹”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是其史学思想的精髓。它是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也是修史的指导思想。朱熹提出当以义理而不以功利作为评判历史的标准,认为真正的史学家,不仅要看到历史事物的结果,更要看到造出这结果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精神修养,看其造成这个结果的本旨是否符合王道,符合义理。并从各种制度”孰能无弊”的认识出发,论证了世界因革变化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历史上变革的合理性。

对朱熹的经学思想。与会者从孝经学、易学和春秋学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评析。四川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蔡方鹿认为,朱熹否定《孝经》为孔子所作的传统说法,指出《孝经》的经文部分是曾子门人记孔子、曾子问答之言;传文部分为后人杂引传记以辞释文。朱熹从其内在逻辑出发,将《孝经》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并删减文字,重排章目之次序,大胆地改变《孝经》的内部结构。这体现了朱熹孝经学之特点。台湾中兴大学讲师黄志祥从《朱子语类》分析朱熹的春秋学思想,认为朱子教人以史观《春秋》,并先能研究义理,明王道,正纲纪之理,而后学之。他认为朱子《春秋》学说脱古人之窠臼,开后人之新观,充分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华东师大副教授王铁和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秘书长朱秩则从朱子《易》学角度进行探讨,认为朱熹在《易》学发展极为繁荣和兴旺的宋代,力排众议,指出《易》为卜筮之书,并主张恢复儒经原貌,将《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舍传求经,以经解经。这种解经传本义的解经方法,成为朱熹对《周易》研究的首创范例。朱熹易学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合各家之长,建立起集理﹣﹣数﹣﹣占易学新理论体系。朱熹晚年与其高弟蔡元定合作写成的《周易参同契考异》和《阴符经考异》,把易学与丹学统一起来,实现了他对自己生平哲学的一次升华。

对朱熹美学思想,浙江大学副教授潘立勇认为朱熹美学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突出的伦理性、深刻的矛盾性,最充分最典型地体现了理学美学的特色。朱熹是以哲学家的见地来谈美学和艺术,因此比一般美学家、文论家和艺术家看得更加宏深高远,在方法论上更胜一筹。淮阴师专副教授胡健从朱明理学与美学相关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朱熹道德境界的”乐”与道德境界的”理”,实质上是合一的,朱熹从”理”开始,最终又回到人对”理”的体认,并认为这种体认的境界在于”乐”。同时又指出朱熹与其他理学家一样都存在重道轻文的倾向,只重文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轻认识与审美功用,从而导致明清浪漫美学思潮对理学的反叛。

关于书院文化。福建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黄保万与朱熹研究中心编辑张品端通过对朱熹教育生涯的考察,认为朱熹是一位具有改革精神的大教育家,对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其贡献归纳有五个方面:一、制定书院制度;二、确立书院学制;三、开启书院”讲会”之先河;四、践行为重的书院教学方法;五、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与会学者们认为,如果没有朱子的努力,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不可能在南宋发展到鼎盛时期。

关于朱熹土地所有权思想。江西上饶师专讲师徐公喜从法律的角度探讨朱熹土地所有权思想。他认为,朱熹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有着许多独到之见,提出了维护国家、地主和农民三者土地所有权,民有常产,各有定业,禁止买卖土地及奖励恳荒等思想。关于朱熹在海外的影响。南平师专副教授程利田认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自然学家莱布尼茨和康德等从早于他们几百年的朱熹那里获得考察自然界的科学的方法﹣-用辩证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去考察自然界,这就开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先河,推动了德国自然科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百科全书派”秋德罗、”重农学派”魁奈等以中国理学的自然观、理性观和政治理想为锐利武器,谴责封建神学和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世纪欧洲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科学的发展。台湾朱茹辛先生从文化观角度探索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朱子学术思想的传播,可说是广大无边,无远弗届,历久弥新,时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且远渡韩国、日本和南洋及欧美等各地,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朱子学术思想在滋生孕育,有中外学者专家在研究。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