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人物故事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记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在各种头衔之外,陈寅恪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之相关的例子如:

拒见康生

康生当年是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之一,1962年,他来到广州,想见一见陈寅恪,可被陈寅恪婉拒了。婉拒的理由是,自己正生着病。

康生虽然是政治爬虫,但那时的康生除了炙手可热,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的,跟陈寅恪见面应该还是有些共同语言的。他能降低身份来见中国这个不畏权贵的“独立人格者”,也应该是作了一点准备,起码在他看来是屈尊了的。

可偏偏陈寅恪不需要他的屈尊,连让康生到床头来点个头都不需要。

要毛泽东开证明

1953年,中共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上古、中古、近代),拟请陈寅恪任二所(中古所)所长,然而,陈寅恪开出的条件居然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而且,“不止我一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这还不算。他还要毛泽东或刘少奇给他开证明。说了上面那些天话还不尽兴的是,他继续说:“最高当局也应该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

与郭沫若龙虎斗

陈寅恪与郭沫若之间,既有互相的尊重,因为都是极具才气的人;也有各自的叫板,因为一个是“马列主义史学”的代表,一个是“资产阶级史学”的权威。

1961年3月上旬,郭沫若南行到达广州。期间,郭沫若走进了陈寅恪的居所。八年前的1953年,郭沫若以学界领导人的身份邀陈寅恪进京一同共事,陈寅恪拒绝了,很使郭沫若感到不舒服。三年前的1958年,郭沫若公开宣布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在资料的占有上超过陈寅恪。而陈寅恪可以“不问秦汉”地治史论学,但郭沫若却不能不屑陈寅恪的存在,从而使被尊为“新史学”权威的郭沫若与被称为“旧史学”权威的陈寅恪,形成了一种无形相对峙的态势。

据回忆,郭沫若和陈寅恪见面时是亲切的,郭沫若询问陈寅恪“今年高寿几何?”在寒喧中,郭沫若还吟出一幅对子:“壬水庚金龙虎斗,郭聋陈瞽马牛风”。 “龙虎斗”是一种比喻,暗示了1949年后郭沫若与陈寅恪“你来我往”中,虽无“龙虎斗”却存在恩恩怨怨。“马牛风”其意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的郭沫若,与作为“资产阶级史学代表”的陈寅恪,实在是风马牛两不相及。

撰写《柳如是别传》

有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本就是孤独的,何况在那样的年代,何况是陈寅恪。

1954年,处处受到掣肘,又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孤独中,开始口述传奇妓女柳如是的故事,助手记录。10年后,85万字的巨著终于完成。

后人难以理解的是,像他这样的文化大家,为何要替一个妓女立传?而且动笔就是80多万字?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说:“陈寅恪‘著书唯剩颂红妆’,并非孤鸿落照,意味着从政治史和制度史的前沿作出无可奈何的退却。事实上,‘推寻衰柳枯兰意,刻画残山剩水痕’,正是源自陈寅恪先生的文化使命感。”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信仰的问题,始终是一个解决个人思想、影响个人行动的根本性问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去追求人生的信仰与奋斗的方向。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