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16届中国西部研学旅行博览会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成果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本对比分析(一)

作者:曹微微 枣庄学院

摘要: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即梅贻宝、伯烦·沃森、汪榨培和王宏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墨子》三个译本的形成原因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如何影响读者的接受效果。研究发现,译文虽不完美,却符合那个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填补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的不定性,使得译者和作者,目标读者和译本视野融合得以实现。这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关键词:接受美学;期待视野;文本不确定性;视野融合

一、引言

墨子作为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发明家、自然科学家和私学大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上承孔子,下启老子和韩非子,极富人文精神和科学思维。《墨子》一书系墨子著作,其译本是西方了解墨学思想文化的载体。关于《墨子》英译本,目前海内外已经出版共计 12 部英语选译本和全译本。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国留美学者梅贻宝(Y.P.Mei)和美国学者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的节译本、中国学者汪榕培和王宏的全译本。这三个译本译者身份不同,所处时代不同,翻译目的也不相同,故而笔者将其选为此文章的研究对象。

就截至2017年4月笔者在CNKI万方知识数据库、Springer、Elsevier 及WileyOnline Libra上搜集到的资料而言,国内研究《墨子》英译本的文章共 20 篇,仅有三篇核心期刊,分别是王宏教授(2006;2013)两篇对《墨子》英译本的比读及复议说明,廖志阳(2013)通过对《墨子》英译有表性的文献和译本的梳理和评析,探索了《墨子》英详发展的脉络和轨迹。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墨子》英译本进行了或多个译本对比研究、或某个译本的个别因素研究。 国外也仅有对 Ian Johnston的 The Mozi: A Complete Translation一书的几篇书评文章。

接受美学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流派,它反对文本中心主义,高度重视读者在文本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及接受程度。接受美学将关注焦点转向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这一视角的转变不仅为文学研究、文学理论批评提供了新的范式,而且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即梅贻宝、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墨子》众多不同译本的形成原因和接受效果,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如何影响读者的接受效果。

二、接受美学理论及其主要概念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源自上个世纪60年代欧洲反文本中心主义思潮。作家、作品和读者是其研究的三个维度,而且着重强调读者的接受作用和意义。接受美学发端于姚斯(1970)(H.R.Jauss,1921-1997)的演说《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随后,伊瑟尔发表《本文的召唤结构》,这两篇文章标志着接受美学的诞生。

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是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接受美学认为,任何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都具有由以往的经验、趣味、素养、理想而构成的思维定式或是先在结构,即“期待视野”。姚斯(1985:8)认为:期待视野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等差异,不同文化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文本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也是按照自己的期待视野去解读文本。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需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和反应,尽量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契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野融合。

伊瑟尔指出:“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也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作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姚斯,1985:145)这即是“文本的不确定性”,这些空白需要读者根据自身的期待视野进行创造性填补,也是伊瑟尔(1978:120)所说的“不确定信息的具体化,从而实现对文本作品的理解,并参与到作品意义产出的过程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具有双重属性,对于原文本及其作者来说,他是读者,而对于译本及其读者来说,他又成了作者。因此,不管是在对原文不确定信息的理解阶段还是在译文再现填补空白的阶段,译者都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典籍的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会更加明显。

《墨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其文字即为文言文,这首先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挑战性。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首先是具体内涵理解上的难关,其次是时代久远,具体文本考辨的难以精确。想要翻译这样一本书,译者或具备精湛的古文功底,或借助于其精良的现代汉语译本,这二者缺一不可。梅贻宝先生是留美学者,不仅英文水平极高,古文功底也较为深厚,在对《墨子》的节选翻译上具备成熟的条件。沃森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专门从事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具备选译《墨子》一书的优厚条件。汪榕培和王宏教授参照《墨子》原本与白话文译本,也以精湛的笔力翻译了全书。这三部《墨子》译本的接受美学效果,构成了本文章研究的主要对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国学百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为您推荐

发表留言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57-0115-55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wdgxbk@163.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大数据库
返回顶部